太仓高企申报容易踩的坑,千万别中招
不少太仓企业想通过太仓高企申报享受税收减免、政策补贴等福利,却因不熟悉流程踩了坑,导致申报失败。其实这些坑大多有规律可循,今天就用大白话盘点常见陷阱,帮大家少走弯路。
坑一:知识产权“凑数”,匹配度不足
知识产权是太仓高企申报的核心,但很多企业只看数量不重质量。比如急着申报就买一堆和主营业务无关的专利,或用过期专利凑数。实际上评审时更看重知识产权和核心产品的关联性,要是专利技术没法支撑产品创新,哪怕数量再多也拿不到高分。建议提前1-2年布局和主营产品相关的发明专利,确保匹配度。
坑二:研发费用归集“混乱”,数据不达标
研发费用占比是硬指标,但不少企业归集时踩了雷:要么把生产费用混入研发费用,要么凭证不全没法佐证,要么占比没达到对应营收档次的要求(比如营收5000万以下需占比5%以上)。太仓高企申报对研发费用的归集有明确规范,建议按研发项目单独建账,保留好研发人员工资、设备采购发票等凭证,提前核算占比。
坑三:科技人员“凑数”,社保不匹配
科技人员占比需达全体职工的10%以上,但部分企业为凑人数,临时找兼职人员挂名,或科技人员社保不在本企业缴纳。评审时会核查社保缴纳记录和人员岗位证明,一旦发现“凑数”直接扣分。建议提前梳理核心研发人员,确保社保在本单位连续缴纳,同时留存人员职称、研发项目参与证明等材料。
最后提醒,太仓高企申报前最好对照评审标准自查,或找本地专业机构指导。避开这些坑,再结合企业真实的研发和创新成果,申报成功率会大幅提升!






